编者按:2021年4月29日,山西财经大学将迎来建校70周年。按照“学术校庆”、“文化校庆”、“校友校庆”的要求,工商管理学院推出“优秀校友(教师)访谈”系列活动,向学校70周年华诞献礼。通过开展这一活动,总结学院办学历史,展示学院办学成果,不忘初心,凝心聚力,为学院“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和转型跨越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本期专访的是原山西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教授、现任山东大学商学院教授刘永仁。
倾注年华二十载 教书育人秉初心
——专访原我院教师、山东大学商学院教授刘永仁
刘永仁,男,1962年12月生,山东省临沂市人,1980-1984年考入原杭州商学院(现浙江工商大学)企业管理系企业管理专业学习,1984年分配至原山西财经学院工作。先后在商业经济系、企业管理系(工商管理系)和工商管理学院工作,历任讲师、副教授、教授。2004年调入山东大学,现任山东大学商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人力资源管理。先后发表论文百余篇,出版学术著作十多部,承担国家、省部级研究项目十余项,并多次获得国家省部级奖项和优秀教师称号。具有国内外多家大中型企业任职服务经历。
3月15日下午,工商管理学院“优秀校友(教师)访谈”工作组,通过微信连线采访了刘永仁教授。

结缘千里外,成长山财中。采访是从刘老师如何来到山西财院工作开始的。白驹过隙,一晃都快四十年了,刘老师也已年近花甲。但提到在山西财大工作的时光,仿佛就在昨天。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山财和杭商都是商业部所属院校,很多学生毕业后分配到相关高校工作。84年大学毕业后本来我已经回到山东,但史天林教授亲自去杭州商学院调取了我的档案,要求我来山财任教,“用你们现在流行的话讲,我真的是泪目了,非常感激史天林教授“,在之后的工作中,史教授和77级留校的老师们给了我很多帮助”。初来财院时,学校硬件设施不是很好,浙江与山西的居住和饮食条件也有着一定差别。当时财院还没有现在的十层大楼,那是87年以后了。刘老师回忆道,“单身三人一间,住在条件较差的平房宿舍里。由不适应到适应,并深深爱上了山西这片热土,一呆就是二十年。在程荣国教授等前辈的帮助下,第一次获得了省级社科成果奖,第一次出版了教材,非常感谢老先生们的栽培”。以刘老师为代表的前辈们向我们证明,只要心中有信念,再艰苦的条件也能激发出拼搏进取的精神,实现自己的人生梦想!
苦心修学立专著,团结一致求发展。从1984年参加工作在商业经济系企业管理教研室,到1986年山西财院成立企业管理系,再到后来的两校合并和工商管理学院,刘老师一路见证并参与了学院由初创到茁壮成长这段历史。刘老师回忆,山西财院企业管理系从建系之初就“非常团结、人文底蕴深厚、风清气正、集体荣誉感很强强,这是工商特有的文化”。在学校组织的各类文体比赛活动中,我们总能奋勇争先、勇夺佳绩。这与历代工商人的努力密不可分,特别是原财院企管系孙晋兰主任、巩文波主任、樊而峻主任,再到合并之后的第一任主任(院长)史天林教授等。正是他们,为学院后来的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

访谈现场
盛赞建设成果,建言发展方向。从2004年离开山西财大已经17年了,但刘老师一直关心、关注着学院发展,对学院近年来取得的成绩如数家珍。他对我院获得2个国家级一流和3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的成绩感到非常欣慰。对于管理学课程入选国家一流课程并上线学习强国平台感到十分骄傲。刘老师认为我们应该聚焦优势,扬长避短,注重整个商科体系建设,学习顶尖学校先进经验和做法,加强专业学科规划和师资队伍培养。同时瞄准国家战略,立足于地方需要,聚焦山西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做好山西“转型出雏型“的高端智库建设。在在校生而言,刘老师着重强调了提问交流的重要性,“不要局限于与同学们交流,更要勇于勤于向老师提出问题并讨论,这是一个教学相长的过程”。刘老师希望同学们把握商科特点,培养专业兴趣,提高专业素养,理论联系实际,锤炼职业经理人素养和企业家精神。
【校友寄语】经世济民,学以致用。
【访谈感悟】与刘老师交流我们深刻感受到儒家的谦谦君子之风。“经世济民,学以致用”,这不仅是对同学们的寄托,更是一种对自己的高度要求。“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很多时候,课本与实践往往差距很大,我们必须走出自己的小天地,跳出书本的条条框框,通过“学以致用”来“经世济民”,这样才会不负工商人之名,不辜负老师的嘱托。
访谈内容整理:访谈工作组全体成员
文稿编辑:任佳艺、陈文雅
图片处理:祁德民
指导老师:金春丽
访谈工作组成员:王姣懿、成林、武青青、吴惠敏